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

廚房是倫理與教育的啟蒙處

剛看到洪蘭老師為蔡穎卿的<廚房劇場>一書寫序的文章,讓我想起早期的生活及我們的父母如何的教育我們,實則感到汗顏!

跟父母那一代相比,以其說我們放縱孩子,應該說我們沒有負起教育的功能!
我們只有在功課上的要求卻忽略了生活上的做人做事的重要性,難怪現代人不堪一擊,沒有責任感,能推就推,能閃則閃,不懂尊重,常常無俚頭,讓你猛搖頭!

記得婆婆還在時,我沏水果,總是把好的甜的放在她面前,煎虱目魚,一定是公公先把魚肚給夾起後,剩下的才是晚輩的份,不像現在多幸福阿,可以買到無刺魚肚,每人一塊,可是那樣的年代教會我們家庭倫理,這是無形的資產。

洪老師寫到小時後媽媽對她們從洗菜洗碗的順序要求,養成她對時間的管理,對食物的珍惜、清點東西的習慣,小時候的生活習慣可以讓她一生受用不盡,你說~我們怎能忽略而單單只注重學業成績呢?

我將洪老師的這篇文章複製於下,讓我們回味過去的年代也讓我們有所省思;

廚房是倫理與教育的啟蒙處 〈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〉

我小時候台灣有句順口溜:「吃中國菜,娶日本太太,住美國房子。」當時很不以為然,後來去

美國留學,看到他們的房子果然明亮舒適,廚房尤其寬敞,不像台灣很多廚房都是塞在屋子的陰

暗角落,有的甚至跟房屋的主結構分離,是搭出來的棚子。問起來,美國太太都異口同聲地說:

「廚房是一個家庭的中心,我們花最多的時間在廚房,怎麼可以不寬敞明亮呢?」是的,廚房是

「主中饋」的地方,是一個主婦眼睛一睜開就進去的地方,客廳是只有客人來才去坐的,廚房才

是一個家庭生活的重心。在書序中,簡靜惠董事長提到陽光劇團的主持人說:「戲劇提供娛樂,

也有倫理與教育的功能。」她問:在廚房中也能如此嗎?能,不但能,而且還是倫理與教育的啟

蒙處。我就是從看我媽媽做菜,學到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的。我家因為都是女孩,所以從小被訓

練廚藝,我妹妹四歲就會洗米煮飯。我們家每個人都有個小板凳,上面有名字,做事時站在上

面,念書時坐在上面。我母親教我們做事要有順序,需要花最多時間的菜最先煮(這養成了我後

來最難的功課最先讀的習慣)。湯在煮的時候就要洗菜,把菜泡在水裡去泥沙的時候,就要去剝

蝦、切肉,按順序做,就可以節省時間。一塊豆干,橫的剖三片、直的切八條,叫干絲,要切整

齊,因為是給人吃的,不是餵豬的。凡是能吃的都不可以浪費,所以蘿蔔煮湯,蘿蔔皮就拿個竹

籃放在太陽底下曬做蘿蔔乾。母親做菜時,嘴裡是不停的在教,跟蔡穎卿說做菜要「知其然,更

要知其所以然」的目的一樣,因為只有懂,才會變,才能更上一層樓,做出新的菜來。洗碗時,

也要有順序,先洗小的,再洗大的,因為以前沒有洗碗機,碗籃的空間有限,我們都要疊得整整

齊齊才能節省空間,把所有的碗都放進去。洗筷子時,母親說筷子是成雙的,少一根就要去找,

看是為什麼流落到外頭。她養成我清點東西的習慣,使我一生受用不盡。廚房是母親的天地,後

來翻修房子時,我堅持廚房要有冷氣機,也想辦法把老家廚房變大,讓母親在裡面做菜時能更舒

服一點。廚房一直是有著我美好回憶的地方,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圖片精美,真是愛不釋手,難怪

書名叫《廚房劇場》,它是享受人生的地方。那麼,我在廚房中學到什麼倫理呢?我學到好東西

要先給父母用。我小時候外公跟我們住,早晨起床,母親第一件事就是燒開水泡茶給外公喝;當

時雞蛋很稀少、非常貴,都是靠自己家中養雞才有蛋吃,我撿回來的雞蛋,最大的蛋蒸給外公

吃,其次煎蛋給我爸吃,剩下炒蛋給我們帶便當,母親從來捨不得吃。看到現在的母親自己去玩

樂,把孩子丟給別人帶,以致凌虐致死,都覺不可思議。外公牙齒不好,他的飯要多加水另外

煮,菜則要多煮幾分鐘、爛一些。我在廚房中學到「大富由天,小富由人;勤能致富,儉則無

匱」,最重要的是學會「替代」。天下沒有什麼非有不可的東西:煮咖哩雞,沒有馬鈴薯就用地

瓜替代;煎魚,沒有薑就用蔥替代;炒肉片,沒有黃瓜就用洋蔥替代,只要功能相似,都可以替

代。後來念了書就了解這便是窮(「沒有」的意思)則變,變則通,通則行的道理了。母親是孩

子的啟蒙師,啟蒙的地點就是廚房,難怪拿破崙說:「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,完全取決於他

的母親。」蔡穎卿透過這本書把生活的道理教出來,很值得父母細看。她說:「把抱怨婆婆的時

間拿來清房子,房子就乾淨了。」跟我父親說:「把抱怨別人的時間拿來解決問題,問題就解決

了。」是一樣的道理。我常想,如果讓蔡穎卿去做教育部長,我們的教育理念會進步很多,我們

的社會會祥和很多,我們的政治會清明很多,因為被她教出來的學生沒有不好的。她會告訴你,

人品第一,從小看大,見微知著,在廚房中如此,在社會上也是如此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