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

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
1116易經學習日記:
《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》

《易經》是誰創造的?它又是什麼時候完成的?我們有兩句話可以概括:人更三聖,世歷三古,《漢書‧藝文志》記載。

人更三聖是指伏羲、周文王、孔子,但是真的是他們三個人完成了這麼偉大的創作嗎?我想不太可能。

三聖只是一個代號,是一群人的代表,所以人更三聖告訴我們,《易經》是集體創作的,不是個人的創見。

每個時代有很多人做《易經》的研究,然後把所有的功勞都集中在伏羲氏、周文王、孔子身上,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作風。

伏羲在上古,文王在中古,孔子在近古,所以叫做世歷三古,告訴我們,《易經》是經過很漫長的時間,慢慢孕育而成的,最要緊的是它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。

我們一打開《易經》,不論乾卦或坤卦,就會看到它們的卦辭都有四個字:元、亨、利、貞,乾坤兩個完全相反的卦象,卻都出現這四個字,而且這四個字在整部《易經》中也經常出現。

我們有理由相信,在當時是非常通俗的用語,否則周文王用很艱澀的文字寫這些卦辭、爻辭給誰看呢?

周文王的用意是要普及《易經》的道理,讓大家能夠按照道理,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,所以他一定會避免用艱澀難懂的文字。不過,隨著年代久遠,後人漸漸不知道它原本的意思了。

關於元、亨、利、貞這四個字,你會在很多書中發現不盡相同的解釋,目前所知至少有十四種,當然,我們只要掌握這四個字的主旨即可

「元」,是開始的意思,任何事情都有個開始,所以稱為「元始」。中國最古老的神就稱作「元始天尊」,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去,只要那個廟是最舊的,就一定叫「開元寺」。

「亨」,就是亨通。一件事情剛開始時一定亨通嗎?事實上未必,一件事情開始時好好的,但沒多久就一團糟了,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。

可見「元」要能「亨」,就必須先把「元」的基礎做鞏固好,這也就是「固本培元」的旨意。

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有條件的,準備得很充實,顧慮得很周到,時機又很合適,每一個方面都準備得很妥當,在這樣的情況下,當然一開始就能亨通。

「利」,亨通以後,一定會獲取相當的利益,一分努力,就會有一分收穫。這時一個最大的考驗就出來了,就是那個「貞」字。

有人先去賺一些昧良心的錢,然後去做善事,這個行嗎?不行,因為功過不相抵,一個人做了壞事就是做了壞事,想用這個來補償那個,是不可能的。

「貞,是正的意思。經得起利的考驗的人就叫貞,貞就是一個人賺了錢,還能規規矩矩,如果所獲的利益正當,就會貞下起元,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大、更好。

人在窮的時候,要保持規規矩矩都很難,因為窮會使人不擇手段,可是有了錢,要保持規規矩矩就更難了,容易財大氣粗。

所以窮會害死人,富也會害死人,這樣大家就體會到老天是用金錢、財富來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。見利忘義、見錢眼開的,都是經不起考驗的人。

孔子認為,元、亨、利、貞是四種美德,元就是慎始,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慎始,亨是追求正當的利益,利是把正當利益所得好好地儲藏起來,貞即是該用的時候用,以備貞下起元,讓下一次的循環能有更好的發展。

剛開始是小規模的元、亨、利、貞,只是一個小圈圈,通過了貞的考驗,下個元就會做大,因此亨、利、貞也就更大,不斷向前發展,就此大展鴻圖。

因此我們要記住,一切都是周而復始、循環往復的,但是這個過程可大可小,你的努力到底是在使它變大,還是使它縮小,都是自作自受,怨不得別人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