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

閏月的由來

今年農曆有兩個5月,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屬於中國人的智慧~閏月是如何形成的?

近代甲骨文出土中有“多八月” “冬六月”等等刻辭的出現,“冬”就是“終”也是“後”的意思。多是表示多出一個月,代表閏月的由來可能來自殷商。

談到閏月不可避免它和曆法與節氣是息息相關的,我們的祖先由渾沌中摸索出自然的規律,訂出一 套法則,經過文化變遷又加上人文習俗,傳承到我們手中已經是一筆非常豐盛的文化資產,許多節慶雖然在民間傳承相襲,但多數人行而不知其然,只是不自覺地隨俗踐行,這是非常可惜的,所以我想就我所知的 讓大家稍為了解一下;

中國最早的曆書是古六曆【皇帝曆、顓頊曆、夏曆、殷曆、周曆、魯曆】,其中以夏曆<夏朝>又稱《夏小正》最為顯著,它選擇陰曆 元<正>月做為一年的開始,以順農耕的生長收藏,經過殷商<以十二月做為一年的開始>、周朝<以十一月冬至為一年的開始>又有不同的方式,到了漢朝又恢復了〝夏正建寅〞的方式延用至今,因此我們稱‘陰曆’為‘農曆’也稱做‘夏曆’並自稱為“華夏之邦”。


很多人以為中國是用陰曆,事實上只有回教國家才用陰曆,中國是用“陰陽干支合曆”的,節氣是配合陽曆的,一年24節氣都以陽曆看的,古人製造一種儀表叫做“日晷”來測量出陽曆一年實際的日子<歲實>是365又1/4天,也以月的盈缺來計月,以月球繞地球一周是29天半,所以用大月30天,小月29天來調整29天半的問題,因此陰曆一年實際日子是354至355天,那麼陽曆和陰曆一年就相差11天左右,3年就差了一個月,所以台語有句諺語:三年一閏,好壞照輪。

3年一閏,5年再閏,19年7閏,最早閏月都設在最後一個月,稱十三月,有時忘了,到了第5年加了十四月的出現,後來因為它無法充分反映出節氣的變化,所以如何把閏月安置在最適當的位置?這就是【無中置閏】的智慧了!


中就是中氣的中,顧名思義就是沒有中氣的那個月就是閏月,一年有24個節氣,分在12月中。所以陽曆 每個月有一個節氣<在月初>、一個中氣<在月中>,每個中氣與節氣相差15天多,舉例來說<別忘了~剛剛說過,節氣是配合陽曆的>;
2月4日立春<節氣>、2月18雨水<中氣>、
3月5日驚蟄<節氣>、3月20春分<中氣>、
4月4日清明<節氣>、4月20穀雨<中氣>、
5月5日立夏<節氣>、5月21小滿<中氣>、
6月5日芒種<節氣>、6月21夏至<中氣>、
7月7日小暑<節氣>、7月23大暑<中氣>、
8月7日立秋<節氣>、8月23處暑<中氣>、
9月7日白露<節氣>、9月23秋分<中氣>、
10月8日寒露<節氣>、10月23霜降<中氣>、
11月7日立冬<節氣>、11月22小雪<中氣>、
12月7日大雪<節氣>、12月22冬至<中氣>、
元月5日小寒<節氣>、元月20大寒<中氣>。

那麼陰曆因為一個月只有29天多,所以未必如陽曆一樣每個月均分配到一個節氣一個中氣, 以今年民國98年的農曆來看;
元月10日立春<節氣>、元月24雨水<中氣>、
2月9日驚蟄<節氣>、2月24春分<中氣>
3月9日清明<節氣>、3月25穀雨<中氣>、
4月11立夏<節氣>、4月27小滿<中氣>、
5月13芒種<節氣>、5月29夏至<中氣>、
再來應該是6月15小暑<節氣>,7月初一為大暑<中氣>才對,問題就在此;
6月少了一個中氣,無中置閏出現了,原本的6月就成了閏5月啦!
閏5月15小暑<節氣>、6月2日大暑<中氣>、6月17立秋<節氣>,又恢復每個月有一節一中。
只是有一點要注意的、如果這個月只有“中氣”而沒有“節氣”,那就不管了,也就是說;如果6月15日分到的是“中氣”,就沒有閏5月的出現,這才叫做【無中置閏】!您說:古人厲不厲害?這要有多少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累積!

順便告訴大家有關閏月的習俗;不管閏月在陰曆的哪個月,那一年的正月<就是今年的元月>出嫁的女兒都會提著〝謝籃〞裝著〝豬腳、麵線〞回娘家為父母添福添壽,這是非常溫馨的習俗。
我的一群好朋友在我母親在世時,曾經與我共襄盛舉,說見習也好,說是對我母親的孝心也罷,總是留下很美好溫馨的畫面!









沒有留言: